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政策文件

布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布拖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3- 10- 24 18: 35浏览次数:

 

                                                        《布拖县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政策解读


布府办发〔2023〕6号

 

布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布拖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

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地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布拖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布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5日

布拖县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州防灾减灾系列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3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凉山州“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凉山州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现状

布拖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与云南巧家隔江相望,全县幅员1685.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20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约21万人,近年来受特定的地理、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较大。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县共有地灾隐患点81个,其中泥石流36处,滑坡37处,崩塌8处,共威胁2103户944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达7.179亿元。

二、降雨及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气象风险趋势预测。据县气象预测,2023年我县降水总量在900—1100毫米间,预计汛期68次区域性大雨到暴雨天气过程,主汛期部分乡(镇)局地暴雨洪涝及山地灾害可能重于去年和常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多发、重发,强雷电、冰雹、大风、局地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等突发强天气灾害重于常年同期。秋季,县域大部地区有较明显的秋绵雨,部分地方秋绵雨强度偏重。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2023年我县域内地质灾害类型仍以中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不排除发生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2023年,由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将占有较大比例。森林草原防灭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造成的山体土层松动,形成了松散物源,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森林火灾过火区域发生次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易地扶贫搬迁等各类集中安置区、工程建设区、水电站库区、矿山生产活动区、公路铁路沿线等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将易发、多发。

三、2023年地质灾害防灾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期。汛期(5月至10月)是全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高峰时段在主汛期(6月至8月)及秋汛期,特别是特大暴雨、大暴雨、连日降雨、短时强降雨时段及雨后 2—3天,需予以重点关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活动以全建设周期为重点防范时段。

(二)重点防范区域。2023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乡镇主要是地洛镇、龙潭镇、拖觉镇、牛角湾镇、委只洛乡、拉果乡、基只乡。人类工程活动重点防范区域集中在森林草原防灭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林下可燃物计划烧除迹地、易地扶贫搬迁等各类集中安置区、工程建设区、水电站库区、矿山生产活动区、尾矿库及其下游、公路沿线等国道G356和宜攀高速、西昭高速等在建项目,以及城镇、村寨、学校、医院、景区、在建工程等人口聚焦场所周边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防灾措施

(一)加强领导,压实防治责任。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全面落实“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包保责任制和“州县乡村组点”六级防灾责任制,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三长两员”责任制。特别是一些新上任的部门负责人、乡(镇)主要负责人、分管地灾负责人以及新的村委干部,可能还存在对地灾防治工作没有经历,重视程度还不够的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务必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务必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务必督促各村组、工矿企业、在建项目业主将防灾责任和防灾措施落实到位,坚决防止出现责任空档、死角和盲区,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强化行业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减少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经信、教育、住建、交通、水利、文旅、应急、林草、电力等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工业企业、学校、市政公用设施、交通沿线、河道及水利设施、旅游景区、矿山开采、电力建设项目生产生活场所等区域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工作;工程建设项目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和督促业主单位做好在建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要求,督促各项目业主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落实防治措施,防止和减少因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发生。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2023年,国道干线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将造成比较多的工程类地灾隐患。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督促施工单位和项目业主强化排查整治工作,尽全力消除各类工程类地质灾害隐患。

(三)完善防灾预案,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力度,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各乡(镇)人民政府在5月1日前完成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完成“一表两卡”的核对、补发、张贴工作,以及责任书的签订工作。并将更新完善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长两员”“一表两卡”、受隐患点威胁群众等相关信息及时报送至县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存档。根据历年地质灾害排查、巡查、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及过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县政府在3月底前聘请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汛前地灾隐患排查。各乡(镇)人民政府、地质灾害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5月1日前完成第一轮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巡查工作。排查工作严格按照“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原则,确保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逐点逐段排查,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盲区。特别加大对沟口、沟边、泥石流堆积扇、靠山、靠崖的村庄、学校、工棚、矿山开采及工程施工场所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对新排查出的地灾隐患逐点登记造册入库,逐一完善防灾预案,逐一落实监测、避让、治理措施。排查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灾、识灾、避灾知识宣传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范和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四)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强化值班值守工作,落实防灾、减灾和灾情报告制度,提升防灾减灾水平。按照“人防、技防并重”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保护好监测设备,县自然资源局要运行维护好监测预警平台,确保汛期持续发挥良好功效。县应急、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密切配合,继续搞好地质灾害性天气气象预警工作,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到乡(镇)、学校、村、组及农户。各乡镇应在汛期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基层领导和地质灾害点的专职监测人员在雨季不仅要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关注本地的天气变化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还要确保24小时电话畅通,随时接收重要天气警报通知,在重大隐患或灾情出现时,在确保“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及避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及时按照防灾、减灾和灾情报告制度上报县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

(五)强化主动避让。严格落实“主动避让、预防避让、提前避让”刚性要求,优化避险逃生路线,在降雨来临前或出现成灾迹象时,提前组织危险区群众果断避险撤离并妥善安置。各乡(镇)人民政府、地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5月1日前针对每个地灾害隐患点开展“夜间”“雨中”“无脚本”等实战化避险演练,完成至少一次避险演练,让干部群众充分知晓避险转移流程和路线。演练中要重点加强对新纳入防灾体系的干部群众、空心村老弱幼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和演练,要明细老弱幼的人数、姓名,落实专人包户包人撤离的具体信息,切实提高基层群众遇险逃生技能。充分发挥党团员、基干民兵、驻村帮扶干部等骨干力量作用,一旦接到预警信息,受威胁群众撤得快、安得稳、有保障。

(六)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建设,努力提升防灾工作质量和水平。全速推进地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扎实开展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地灾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建设,确保在2023年11月前全面完成地灾“三年行动计划”所有项目。涉及项目的乡(镇)政府要全力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和施工协调工作,保障项目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七)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县财政局按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要立足于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保证监测经费、配备监测工具、落实监测人员补助,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